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新文科,切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新云顶国际组织2018—2020级本科生和学生党员开展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课程学习活动。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中国系列大讲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大讲堂以“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为主题,邀请到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4家主流媒体的42位深入疫情一线报道的记者参与录制。记者们将演播室讲授与作品展播有机结合,生动立体地展现了中国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和专业素养。





12月7日—9日,新云顶国际2018—2020级全体近600位同学先后在化成楼演播厅观看“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课程视频。这些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对现场同学而言或熟悉,或陌生,或催人泪下,或发人深省。尽管这些报道角度不同、内容各异,却都展现了新闻工作者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的坚守与传承,画就了一幅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图卷。
在疫情的考验下,新华社记者始终秉承新华精神,坚持“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既不煽情也不悲情,用0差错0改稿的成绩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来自新华社的钱彤先生讲述那些“熟悉却素未谋面的普通人”的故事,危难履使命,“平凡亦英雄”,给冲锋在一线的医生父亲写信的小婉清让在场的2018级同学热泪盈眶。
如何在重大报道中抓住新闻?2019级同学从人民日报记者吴姗的课堂中找到了答案:学会抓住且预判热点,紧扣报道对象命运并始终保持对新闻的敏感;同时,她强调产生共情才能引起共鸣,打动自己方能打动别人。正是秉持这样的观点与原则,她的诸多稿件都引起群众的高度关注和共鸣,其中一篇的标题“疫情不结束,我们不撤退”更是成为艰难岁月中激励人心的战斗口号。
鼓舞人心的不只有内容详实、感人至深的采访报道,尺幅之间的摄影作品同样能蕴涵丰厚、催人奋起。如何通过摄影来培养凝聚人心的强大能量不仅是人民日报记者李舸先生本次讲座的核心,更是未来新闻工作者持续探索的方向。他认为,用富有仪式感的摄影行动留存抗疫前线的状况,既是在为疫情防控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也是一次饱含人间深情的视觉书写和充满人性光辉的艺术创造。而在本次疫情防控期间,融媒体全景化新闻报道也完成了进一步的实践与创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肖振生先生所在团队组织的大型抗击疫情全景化新闻报道,实现了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大大提振了人民对抗疫胜利的信心和期盼。
同时,12月10日,新云顶国际本科生党支部也组织全体党员同学集中观看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网课。视频主讲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汪晓东,结合自身在武汉抗疫84天的亲身经历,分享了自己对于抗疫一线报道的思考。他强调,始终与人民群众共情,是人民日报记者一辈子的坚守。这堂生动的新闻传播素质教育课和思政教育课,激励同学们从我做起、躬身践行,不忘新传学子用脚力踏遍祖国山川、用眼力捕捉中国故事、用脑力解读人民情怀、用笔力诠释中国精神的初心和使命,锐意进取,在将来成为政治过硬、业务过硬、战斗力过硬的新闻队伍的中坚力量。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担当。本次学习活动既是一次优秀的专业课,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激励新云顶国际学子奋发向上,为成为有定力、有情怀、有本领的新时代新闻人而不懈奋斗。
文/新闻部
图/摄影部 高安雅 胡亦凌
张凌寒 夏艺珊
金柘婷